老板让你“降本增效”,你就只会砍费用?

老板让你“降本增效”,你就只会砍费用?


在老板眼里,少成本=多赚钱。特别是疫情之后,成本越低,越有竞争优势。


但是怎么降成本,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,需要财务用数据说话。


所以,老板经常会让财务做成本分析报告,能不能让老板满意、让业务认同,决定了你在老板眼中有没有用。


前两天,老板交代李倩做下成本分析,看看能从哪些环节降低成本。


李倩熬了两个通宵,信心满满地把砍费用的报告交给老板,心想能帮公司省110万,老板会很高兴吧。没想到,老板看了最后的解决方案脸色一沉,接着连珠炮轰似的发问:



“拼命砍原材料的价格,原材料的质量能保证吗?


砍掉业务招待费、差旅费,销售员的业绩会不会受影响?


砍掉这个业务部门的费用,会不会造成其它部门费用的上升?


这个产品是个引流产品,不赚钱也要卖,怎么能砍呢?


你们上次做的流程改善,说能降本,为什么我在账面上完全看不到?


......”



见李倩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老板直接来了句“干了这么多年财务,降本增效还只靠乱砍费用,我看你的财务是干到头了!不能干趁早换人。”


我发现,现在很多财务像李倩一样,把降本增效片面地理解为降本,把降本又片面地理解为拧毛巾式的节约和跟供应商来砍价,因为这两种方法最容易想到,不学就会,菜市场卖菜的老大妈也会。


拧毛巾式的节约就是东省一点西省一点,砍掉职员的福利费、团建费、培训费等等,或者节约空调的用量、办公用纸。


而跟供应商拼命砍价实际上是把企业自己的盈利压力转嫁给供应商。


但是这两种方法其实有两个问题:


首先,这两种方法对利润提升的作用非常有限,顶多把利润提升5%已经非常了不起。


其次,这两种方法如果用得太过分,会带来很多副作用。砍掉职员的福利费,团建费,培训费等会带来员工满意度的下降以及企业长远竞争力的下降,而拼命给供应商砍价势必会以牺牲产品的质量为代价。


其实,真正的降本增效,企业需要苦练内功,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,做更加精细化的管理,从牙缝里扣利润。


老板要的不是“一刀切”的砍费用,而是健康地降本,能够深入到业务流程中,准确找到优化点,并且将生产效率显化,合理配置资源,降本增效的重点在于“增效”。



那财务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地支持降本增效呢?


要从人力、采购、生产、物流、品控、销售以及管理等全流程对成本费用做精细化的分析,让成本数据说话,有效支持企业科学的决策,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指明方向。